杨金侨是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他在平常教学实习中,手工测量汽车火花塞上的一条缝隙,如果超出0.5毫米就不合格。杨金侨感到恐慌:“机器人可以零误差,那人工测量的0.5毫米,还有意义吗?”杨金侨明年毕业,他所在的汽车
中德专家共话智能制造机遇与挑战
机器人“抢饭碗”职校生怎么办?
不久前,由四川省德阳市政府、四川省教育厅等共同主办的“创新德阳”——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举行,中德双方企业界和教育界专家就智能制造机遇与挑战、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等话题展开讨论,共话“智造未来”。
职校毕业生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一个机器人,拥有7轴手臂,据称可实现零误差制造——当演讲嘉宾在播放演示文稿时,这个场景让杨金侨目瞪口呆。
杨金侨是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学生,他在平常教学实习中,手工测量汽车火花塞上的一条缝隙,如果超出0.5毫米就不合格。杨金侨感到恐慌:“机器人可以零误差,那人工测量的0.5毫米,还有意义吗?”杨金侨明年毕业,他所在的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共有10个班,每个班50人。毕业后,他不仅要跟同专业的同学们“抢饭碗”,还将和机器人展开职业竞争。
新华社记者谢佼认为,职校生的恐慌,其实是落后产能对现代工业制造的恐慌,也是劳动力对工业制造升级的恐慌。面对被资本、科技创新和成熟企业高效组织起来的现代“怪兽”,中国年轻人拿什么参与现代制造业竞争,赢得工作、机遇以及未来?
当前,德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将淘汰大量落后产能及其代表的岗位,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职业教育能否满足新兴产业对新型产业工人的渴求。
把职教打造成走向世界的名片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人才培养要以企业未来技能要求为导向。德国工商大会职业教育总监白丽塔说,八成以上在华德国企业都提出人力资源问题。培养适应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职教从师资培训到应用型教育的整体转型变革。
白丽塔表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的准备是实现工业4.0的先决条件,因此需要在职教领域实现转型升级。“我们将把德国的职教经验带到中国,加强双方职教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的智能制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