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报送《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28   来源:   作者: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2014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创建于1995年,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市境内,占地面积1995亩,有罗江和绵竹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07.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12万元。学校设有交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体育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食品与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个二级学院,现有53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11933人(其中本科1959人)。专任教师62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02人,硕士以上学历245人。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面向成渝经济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视野、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且能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5—2016学年共有8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酒店管理、土木工程、酿酒工程,新增本科专业3个(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酿酒工程),工科5个,经管学科3个,分设在交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食品与服装学院。

(四)本科学生在校情况 

20152016学年各类全日制学生11933人,其中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生人数:车辆工程441人、汽车服务工程329人、电子信息工程213人、物流管理401人、国际经济与贸易201人,酒店管理153人,土木工程188人,酿酒工程33人,总计1959人,所占比例为16.42%

(五)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5年是我校招收本科的第二年,生源来自四川本省及安徽、北京、甘肃、广东、广西、内蒙古、陕西、重庆等22个省市。录取本科生1573名,实际报到本科生1411人,报到率达89.7%(四川省内报到率为90.3%)。

文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高出省控线6分、11分,录取最高分分别高出省控线53分、74分,录取平均分分别高出省控线13分、28分。2015年我校投放省外本科计划共80名,共计录取省外本科生79名,报到62名。录取和报到理科生多于文科生,符合我校以理工为主的办学定位。生源质量层次由低到高均有分布,质量层次呈橄榄球状,尖子生源较少,中等偏下生源居多,生源比较充足,生源质量良好。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内培外引”的相关办法,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企业实习、交流学习、国内外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新引进教师。学校新进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2人、硕士51人。

2)教师培训。2015年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学咨询服务、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文化建设等活动;分期分类举行教师培训交流,培养教学骨干,分享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先后派出8人次青年教师赴德国进修深造,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科研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到企业挂职实习15人,124人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组织2000人次参加校内各类培训。对当年引进的新教师,全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先试讲、再上课”。

2.教师数量及生师比

截止到20166月,学校共有学生11933人,专任教师623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202人,比例为32.42%,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为245人,所占比例为39.32%

学校还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选聘了114 位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课程、辅导实习实训或举办学术讲

生师比为19.15:1(按专任教师计算)。

3.本科教学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严格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度,将严把主讲教师资格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制定了《应用型本科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对承担本科主讲教师的任职资格、任课资格、课堂教学、教学纪律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激励高职称教师积极为本科学生授课,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全部符合本科教学主讲教师要求。

(二)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本科生学费收入2505.05万,在2015年中,教学支出2260.9万,其中教学日常支出1605.6万,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28.25万。

2.教学基本设施

    1)土地及校舍

学校占地1995亩,生均占地面积73.0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9798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74562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面积6.21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8705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8188平方米。

2)教学仪器设备

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782台套,总值6512.06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429.9元,改建、扩建、新建本科教学用实验室15个。

3)图书资料

学校共有各类纸质图书1076157册,生均纸质图书89.73册。有超星数据库、中国知网、国际教育系列全文专题库、起点考试网、新东方在线5个数据库。电子图书达344000种,其中中文类324000种,外文类20000种;纸质期刊 400余种,电子期刊3206种。图书馆阅览室周末无休,每天连续开放14小时。拥有阅览座位近2000个,电子阅览室1个,保障师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4)校园网建设

学校目前建成了主干万兆、千兆到所有楼宇畅通的校园网络,所有学生宿舍也都连通了校园网;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已经开通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数字迎新、校园邮件系统、有线、无线统一上网认证系统、校园门户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建成了全覆盖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改善并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工作。

学校目前有教学用计算机1300台,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0Mbps(部分1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200 Mbps,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535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3500GB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依托学校信息化校园网,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

1)建有外研社英语教学平台。教师在平台上进行英语教学资源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在线教学、考试。用以满足开设英语选修课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多种选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学校购建了超星尔雅课程平台,引入超星尔雅教育网络课程85门,学生选课的达到5200多人次。

3)建有万维网络全自动考试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最终实现网络课堂、网上答疑、网上作业、考试测验、实验中心、课件下载” 等一系列互联网教学辅助平台。

三、教学建设情况

(一)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围绕“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总目标,坚持内涵发展,紧紧围绕四川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现代制造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对应用性生产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调整专业(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构建相对应的专业集群,更好地满足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服务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暂行规定》、《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学校现拥有省级“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4个,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酒店管理4个首设本科专业2015年成功地申报为省级民办重点特色专业;校级重点特色专业2个(汽车服务工程、土木工程)。通过发挥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动其它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学校制定了课程建设管理规定,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全面开展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工作。本科专业所开理论、实验、实习课程必须制定教学大纲,112门本科课程教学大纲通过学校审核并在教学中实施。学校充分发挥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截止2015年,学校建设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8门。在2015年新增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为进一步构建和丰富学校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共享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学校引入80多门“尔雅通识课”,面向本科学生通识课程选修,实现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了线上线下与实体课堂学习的统一体。优质网络课程的引入,不仅充实了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对高质量教育课程资源的修读需求,还为校内教师提供了借鉴平台,有利于教师自我提高,同时通过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开放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激励教师开出高质量优秀课程供学生选择。

本科课程已形成以“通识教育+主干课程+实践环节”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专业与基础的关系、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增减与取舍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科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26%,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少于总学分的17%。各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约25%

初步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管理,设置8个学分,其中理论课4学分,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素质拓展项目4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发明专利、技能培训、科技活动、发表论文、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构建和完善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指导与线下培训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

(三)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先后制定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材选用及征订管理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规划教材立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类课程均应优先使用“马工程”教材、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或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教材使用后,要求对当年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为以后教材的选用提供依据。支持和鼓励优势学科专业高水平教师编写实验、实训教材、校本特色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坚持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确保高质量优秀教材进课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改革

学校立项资助教学改革课题15 项,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2项、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一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改革试点——契合‘一带一路’战略,免费培养老挝留学生”已入选《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集(2016)》,供全省借鉴学习。

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组织校内教师进行PPT大赛、说课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微课制作竞赛等多种教学竞赛活动。在“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2人获得三等奖, 1名教师被四川省教育厅推荐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获“三等奖”;2015年体育学院青年教师参加“2015年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青年教师说课比赛”,1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二等奖、2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三等奖,学校获得“团体二等奖”;交通学院实训指导教师在德阳市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中,获汽车维修技能竞赛三等奖。

2015年教师参加各类竞赛的奖项有:国家级3项,省级8项,市级2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奖1个,国家级优秀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4个,省级三等奖4个,市级三等奖1个。2016年春季教师参加各类竞赛的奖项有省级3项,市级2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1个,省级三等奖1个,市级三等奖2个。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92 篇。

(五)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旨在构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实践训练,得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提高的渐进式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坚持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同时,学校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增加学生实验台套数,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学校以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中心)建设为抓手,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努力提升实验室工作整体水平。学校现有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等九大实验(训)教学中心,努力建设专兼职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队伍。实验(训)室房屋使用面积合计18981㎡,仪器设备数8782件,仪器设备金额达6512.06万元,生均达5000元以上,本学年增加经费达632.26万元,增幅为10.27%

2015年,学校引企入校共建2个生产性实习两中心。与京东商城成都分公司共建“京东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与天远汽车有限公司共建“汽车营销实训中心”,两中心已运行1年多,效果良好。学校在注重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与地方尤其是各类企业的合作,选择了一批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如:学校与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共建大学生校外“法学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新增校外实训基地7个。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受到学校高度重视。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了4个学分的创新实践项目,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社会三课堂,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年内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已发展到37个。启动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项目,园区内有“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街”、“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中心”、“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客咖啡沙龙”等。孵化园现拥有建筑面积达13000平米,计划总投资1.3个亿建成“德阳市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园”,并打造成省级国家级创业产业园。现在本、专科学生已创办52个实体,拟孵化的创业项目6个。

(六)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

学校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性人才。学校以成德绵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起成立了四川烛光教育国际交流基金会,提供师生赴国外学习机会,培养国际视野和胸怀,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模式,让学生在国内即享受国外优质教育。

学校与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签署协议,成立四川首家“中德职业技能认证培训中心”,同时签署了中德汽车学院联合培养汽车高端人才合作协议。已经分二批派出8人次分两批赴德参加培训,获得西门子机电一体化项目认证一级证书和汽车机电维修师证书。其中5人培训时间达3个月以上。

契合“一带一路”战略,免费培养老挝留学生。通过与老挝南塔省教育厅合作,开启了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东南亚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为东南亚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输送国际化本土人才,20166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5名老挝留学生以良好的成绩顺利毕业,目前全部就业。其中2进入中资芙铭实业集团老挝地源分公司,分别担任行政文员和翻译工作;1名在南塔省城中资诊所工作;1名在南塔省中资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工作;1名在南塔省磨丁经济特区中资珠宝免税交易中心工作,他们的汉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得到企业认可,成为我校成功培养东盟经济所需人才的典范。学校现有老挝本科留学生26人。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把本科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从学校、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始终把本科人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制度层面明确学校党政一把手、教学副校长、部门负责人为本科教学的责任人,形成了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的育人工作机制,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了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制度保障本科教学、经费优先投入本科教学、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全员关注本科教学的机制和氛围,形成了通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的工作格局。2015年,学校制定《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关于教师参加竞赛和教学建设的奖励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奖励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科研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得以落实。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教学工作,认真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校实行了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每一位校领导都联系12个二级教学单位,对教学单位的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学校研究出台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校坚持实行领导、专家、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校级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领导均参加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坚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岗位的基本要求,坚持新上本科课程教师必须试讲通过才能上岗,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锻炼,支持参加国内外进修交流和学术会议等,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促进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升,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实施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1.校级(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职责突出目标管理、重在决策监督。

2.院级(院长分管副院长教学办)职责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到二级学院。学校设有健全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由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小组、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一致,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进行。

3.教务处由教学质量科牵头管理监控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在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和教学大纲制(修)订指导、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新专业申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事故认定、违纪学生处理、优秀教师评选、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各种教学竞赛、优质课程评选、学期教学检查、教学实习检查、教学基地检查、试卷评估分析、教材选用、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教学工作环节中,坚持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对重大教学教改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审议,尤其注重教学质量标准的审定及执行情况的考评。

学校各部门和教辅单位坚持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自觉服务本科教学工作,使本科教学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四)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运行机制

学校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的制度。主要有:主讲教师准入制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计划、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教师教学年度考核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听课与巡查制度、教师同行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试卷专项评估制度、新专业申报论证制度、教学实验室评估制度、学院教学管理考核制度、学生考试作弊的认定与处理规定、教学督导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等。

2.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

一是通过教务处组织人员通过综合、系统的教学检查、专业和课程评估、试卷评估等系列质量监控活动,直接获取质量信息。二是通过教学督导听课、评课活动,获取课堂授课质量信息。三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信息员制度反馈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和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状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符合标准并持续提高。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对造成教学事故或教学质量评价差的教师,除进行批评教育外,还要按规定扣发岗位津贴,对其当年的职称与岗位晋级进行限制,直至调离教学岗位。

3.建立优秀教师库机制,激励教师重视课堂教学

为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建立了优秀教师库,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并予以奖励,促使教师主动投入教学、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4.规范教学行为,狠抓考风建设,建立学籍预警机制

学校制定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学事故或教学过失认定与处理办法(修订)》等文件使教学行为有了基本规范。教务处在学期初对教师课程教案、课堂教案的检查,在期中、期末对教师教学进度的检查对教师教学起到监督作用。

《考试工作管理细则》、《考场规则》、《试卷阅卷规范》、《试卷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的出台,完善考试违规处理机制,严肃考风考纪,对考试过程中学生违纪和教师监考失职行为进行处理,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促进考风和学风建设。

启动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监管和预警,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建立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及时传达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和会议精神,研究、通报教学过程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工作。

(五)教学基本状态

1.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本学年组织全校学生网上评教2次,参评课程为全部本科上课课程;参评学生为全部本科学生。受评教师优秀占96%,良占3.9%,中及以下占0.1%。教学检查中处教学事故3起,一人整改,另一人解聘。

2.教学督导与教学质量审核。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日常及专项听课、评课以本科为主,其中被评为的占的比例5%85%10 %;没有不合格情况。

3.学生信息员和教学督导组收集的教学情况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满意度总体为优良级,并提出了诸多中肯意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学年度,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学生评教

2015—2016学年学年度,分两次组织全校学生通过网络评教,对担任本科教学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该学年度上期评价情况是:评价的课程为本科开课课程,评价最高分为94.2分,最低分为81.47分,平均分为91.92分。优秀的课程占受评课程总门次的85%;基本合格的(60—70)的课程占比例0%

学年度下期课堂教学网络评教,评价的课程为本科开课课程,最高分为94.2分,最低分为70.30分,平均分为79.62分。优秀课程占受评课程总门次82.12%;基本合格的占总门次的0.1%

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说明学生学习过程效果是好的。

(二)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本科)

大学生体质测试统计表

大学生体质测试

达标率

参加大学生体质测试人数

(人)

达标人数

(人)

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2015-2016学年

全校

1926

1786

93

男生

1146

1047

91

女生

780

742

95

学生体质是达到标准的。

(三)学生竞赛获奖

本学年,我校积极组织本科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各种竞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下是本科学生获奖情况。

2014级酒店管理本科一班谌杨同学荣获四川省第二届高校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2014级本科学生曾维红、蔡雨恒同学荣获成都导游协会举办的“雅正杯”导游技能大赛中 “优秀奖”;在2015年电子商务技能、英语口语等6项技能大赛,取得省级1项一等奖,8项三等奖,2项市级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艺术团获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小品比赛二等奖、合唱比赛获三等奖,获得德阳市农信杯漫画大赛三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 201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知识竞赛获省级一等奖,工商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1班周梦获省级二等奖1个、获省级三等奖2个;四川高校演讲联赛中荣获优秀奖1个;20167月获大学生网络营销策划赛全国二等奖;20168月荣获“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大学生营销策划专项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个;20167月获“中海达杯”第二届(2016)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非专业组二级导线测量(本科组)二等奖3个、获得三等奖4个; 2016全国高校军事课教学展示(无线电测向)活动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2016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四川省三等奖。

六、特色发展

(一)加强国防教育,彰显军旅特色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活跃着两支学生队伍,一个是“四川省学生军事训练基地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分基地”的军训教官队,另一个是学校社团——“银杉特训队”。每天早上6:00—7:00、下午5:30—6:30、晚上9:00—10:00的时段里,可以看到他们出操、训练、执勤、站岗的身影,节假日(暑假、寒假除外)从不间断,其操练队形、口号声、统一迷彩服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传出一种强劲的校园正能量。军训教官队是“四川省军区司四川省学生军事训练基地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分基地”司令部组建的基地大学生教官队,直接由学校武装部管理和指导。现有420人(每个年级都有)教官的队伍中,本科生150人,专科生270人。他们在完成好学业的课余时间,承担着本校学生军训和其他高校学生的军事训练任务,每年承训达4万余人次。

军训教官队给新生军训

银杉特训队是传承武术、散打、拳击传统的社团,在课余时间,体能与队列训练、腿法与拳法训练、倒功训练是常态化,他们不仅繁荣了校园文化,还为学校的大型活动、紧急救援、安全巡逻做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银杉特训队体能与队列训练

2016年全国高校军事课教学展示——“无线电测向”竞赛中,学校派出的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优秀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

学校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

学校获得“突出贡献奖”

(二)送教师出国培训,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教育资源

2015—2016学年,学校分两批送8位教师赴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参加西门子机电一体化教师资格培训和德国柏林参加汽车机电技术教师资格培训,8位教师均顺利获得西门子机电一体化一级师资证书和汽车机电技术师资证书。通过学习,收获了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及教学法,学习了汽车机电技术等,同时促成了我校中德汽车机电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并融入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国际视野和技术服务能力。

徐燕、袁新、肖红、钟双勇、王娟五位教师参加西门子机电一化技术师资培训

徐燕、袁新、肖红三位教师参加汽车机电技术师资培训

(三)坚持“三品两化五环节”德育模式,努力提高立德树人工作水平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高等院校的应有职责。我校在本科学生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德育教育创新模式--三品两化五环节。

1、 “三品两化五环节”

“三品”的内容是:感恩、仪礼、责任三种品德。它构成了我校以“责任”(“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为核心的育人品德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两化”是:“三品”教育的系列化、职业化。

“五环节”即“教育、管理、训练、疏导、养成”。该模式提纲挈领、去繁就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实施,易复制。

2、“早诵经典”、“晚习武术”。

我校组织编辑《国学精粹选编》、《国外经典集萃》等系列文献读本,每天早晨半个小时的“早诵经典”读书活动,使学生们在“止于至善”的目标理想指引下,达成“厚德载物”等功用。坚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晚习武术”活动,着力铸造 “三安素质” (懂行业安全法规、会职业安全技能、有岗位安全防护能力),促进了学生人格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七、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全力做好本科学位授予单位和本科学位授予专业教学评估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增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审核办法>的通知》(川学位〔20153号)要求,2018年初我校将接受省学位委对学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首批5个本科专业学位授权专业进行评审,事关学校发展大局。我校特制定《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关于推进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评审迎评促建工作的安排意见》,认真落实安排工作,全力做好2018年我校本科学位授予单位和本科学位授予专业教学评估工作。

(二)加大力度推进教学改革

要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色,必须加力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大通识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继续加强网络在线课程、微课、慕课建设,落实好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鼓励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及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学校目前从数量上和教师个人实践能力上都不够。学校拟出台专业教师挂职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工作,强化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行业技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作兼职教师,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出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还要加快步伐,在深度上、质量上还要进一步得到落实,使本科创新教学实践质量有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学校将密切与政府、企业联系,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探索合作育人机制,提高创新实践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