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12-26   文章标签: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有罗江、绵竹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06亩。设有交通、建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财经、工商管理、旅游、食品与服装、社会管理、体育、继续教育10个二级学院。20162017学年开设本、专科专业53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41个),在校学生总数12399人。建校22年来为社会培养近10万名各类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责任以担当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担当社会责任的人才为办学理念,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四川经济发展需求,努力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大学职能。

人才培养目标:“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办学定位: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

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服务面向:立足德阳服务四川,辐射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016--2017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设置年度

管理单位

1

工学

车辆工程

080207

2014

交通学院

2

工学

汽车服务工程

080208

2014

交通学院

3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2014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4

管理学

物流管理

120601

2014

工商管理学院

5

管理学

酒店管理

120902

2014

旅游学院

6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2015

工商管理学院

7

工学

土木工程

081001

2015

建筑工程学院

8

工学

酿酒工程

082705

2015

食品与服装学院

9

管理学

工程造价

120105

2016

建筑工程学院

10

管理学

电子商务

120801

2016

工商管理学院

11

教育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40203

2016

体育学院

12

管理学

财务管理

120204

2016

财经学院

本学年共有12个本科专业,招生12个专业,其中工学专业5个,管理学5个,经济学1个,教育学1个。新增工程造价、电子商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财务管理4个本科专业,没有停招专业。

(四)本科学生在校情况

20162017学年学生总数12399人,12个本科专业在校总人数3386人。本科生占全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7.31%

(五)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6年我校在川本科二批次招生,志愿满足率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在川1363个二本招生计划(含11名预留计划)均在一轮投档结束之后全部满额,且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超出省控线6分和12分,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保证。最高分数为文科526分,理科508分,最低分数为文科486分,理科465分,平均分数为文科492分,理科472分,平均分分别超省控线12分和19分。

招生录取工作依法、诚信、规范、透明,没有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全程零投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学校基本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程,坚持专业职业资格、岗前培训、导师制等措施强化青年教师培养,进一步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管理培训办法,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从事教学、专业建设、实训指导等工作。

2、专任教师数量与结构

学校有专任教师67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44人,占专任教师的36%,研究生学历267人,占专任教师的39.56%。正高级职称34人,占专任教师的5.04%;副高级职称210人,占专任教师的31.11%;中级职称237人,占专任教师的35.11%;各专业的教师数量均能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1)教师培训。到企业挂职实习236人,有309人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组织3640人次参加校内各类培训。

2)生师比为17.54:1

3、本科教学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严把主讲教师资格关,制定了《应用型本科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对承担本科主讲教师的任职资格、任课资格、课堂教学、教学纪律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全部符合本科教学主讲教师要求。

学校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占57.14%。教授上本科课程35门,占总课程门数的15.84%

(二)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本科生学费收入4537.56万元。在2016年中,本科教学支出3311.22万元,其中教学日常支出2775.17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8196.01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21.67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441.5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91.57元。

2.教学基本设施 

1)教学仪器设备

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120台套,总值9488.7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991.7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7652.75元,改建、扩建、新建本科教学用实验室 33个。

2)教学行政用房74041.73平方米,生均用房21.87平方米;实验用房106268.58平方米,生均用房8.57平方米。

3)图书资料

学校共有各类纸质图书1267375册,生均纸质图书102.22册。有超星读秀、中国知网、万方智搜、维普期刊、新东方在线5个数据库。数字资源量达60万种,其中电子图书160000册,电子期刊68219种,学位论文429520册;纸质期刊400余种。图书馆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91小时,电子资源24小时开放服务。拥有阅览座位近2000个,电子阅览室1个,保障师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4)校园网建设

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一个比较成熟、完善、稳定、可靠、可运维的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校区所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全部连入校园网,并现实全校师生上网实名认证。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已经开通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数字迎新、校园邮件系统、校园门户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建成了全覆盖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改善并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工作。

学校目前有教学用计算机1400台,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0Mbps(部分1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200Mbps,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535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3500GB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依托学校信息化校园网,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

1)建有外研社英语教学平台。教师在平台上进行英语教学资源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在线教学、考试。用以满足开设英语选修课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多种选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学校购建了超星尔雅课程平台,引入超星尔雅教育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选课学生达到5200多人次。

3)建有万维网络全自动考试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最终实现“网络课堂、网上答疑、网上作业、考试测验、实验中心、课件下载” 等一系列互联网教学辅助平台。

(4) 建有丰富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含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录播视频,考研学科辅导如考研英语、考研数学、考研政治,应用外语录播课程如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基础英语,出国留学录播课程如托福、雅思、GREGMAT,以及小语种入门课程如日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等。

新东方在线。含考研学科辅导视频课程(包括考研英语、考研数学、考研政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辅导视频课程。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积极准备我校2018年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教学评估工作,以评审指标体系为工作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实验室等教学建设与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一)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导,围绕“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总目标,坚持内涵发展,紧紧围绕四川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现代制造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对应用性生产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构建相对应的专业集群,更好地满足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服务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国家西部战略、“一带一路”南亚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暂行规定》、《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20162017年,学校投入1166.14万元(其中学校举办方1083.96万元),加强4个省级“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的年度建设,1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土木工程),其它新设本科专业也加大投入如期完成建设目标。通过发挥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动其它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和建设目标。每门课程要求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明确的教学要素、课内外学时比例、可评价的预期学习成效、本门课的教学设计(课程教案)、课程考试大纲等。制定本科理论、实验、实训教学大纲223门,课程考试大纲198门。

1、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为标准抓精品课程建设。学校充分发挥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展建设各类精品课程。截止2017831日,学校建设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8门。2016年—2017年,新增6门校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引入网络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质量。在通识课程教育课程模块中,两学期各引入近40门“尔雅通识课”,面向本科通识课程选修,实现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近100件成熟的本校教师自己创建的微课、慕课、在线课开放课作品在教学中使用,基本形成了线上线下课与实体课堂学习的统一体。通过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基本构建成一种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开放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激励教师开出高质量优秀课程供学生选择。

3、构建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本科课程已形成以“通识教育(公共必修)+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实践技能+高校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公共选修)”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专业与基础的关系、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

4、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要求,设置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其中有4学分的课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发明专利、技能培训、科技活动、发表论文、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构建和完善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指导与线下培训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

(三)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选用工作,先后制定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材选用及征订管理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规划教材立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类课程均应优先使用“马工程”教材、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或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教材使用后,要求对当年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为以后教材的选用提供依据。支持和鼓励优势学科专业高水平教师编写实验、实训教材、校本特色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坚持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确保高质量优秀教材进课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62017学年教材选用规划教材95%以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68.4%,自编校本教材(含实验指导书、实习实训教材等)10余本。

(四)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1、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的“四模块”“四对接”和“四递进实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适应四川省“7+3”主导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性服务业”、德阳市高端成长型产业转型升级和当前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合作的特点。

工科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总学分的35%以上;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达总学分的48.61%;各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达25%以上。

2、本科课程开设情况

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数

通识课程门数

专业基础

课程门数

专业方向

课程门数

集中实践课程门数

选修(含公共选修课程)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277

84

21

94

24

12

63

30

3、课堂教学情况

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为要求,严抓课堂纪律和学生出勤情况,加强课堂秩序的管理。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互动式教学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规模以小班化上课为主,思政课程和形势与政策程教学是大班上课小班化讨论、小班化实验、小班化实践,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不断推进教研教改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PPT大赛、说课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微课制作竞赛等多种教学竞赛活动。不断倡导和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推进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教师参与度达95%

2016-2017教学改革课题22项,获批省级教改课题14项、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续建项目1项,校级、市级8项,2016年结题3项。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杂志发表教学教研论文58篇。

教师参加各类竞赛奖项有省级3项,市级1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三等奖2个,市级一等奖1个,市级二等奖2个。
    学校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获得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市级3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级2个,省级一等奖4个,省级二等奖7个,省级三等奖17个,市级一等奖5个,市级二等奖4个,市级三等奖8个。

(五)实践教学

学校逐步构建起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进实验室开放,课内外实践、校企合作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要求,有制度、时间和经费的保证,实践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内实践、专业性实践和课外实践三大块组成。工科专业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均超过35%,经管理类等其他专 业的实践学时也超过了25%

课内教学实践有:课程内实践、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等。

专业教学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课外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加强管理,完善条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新建与扩建校内实验室、实训场所78个,同时也加强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建立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开出率均达100%。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

3、利用校内外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

目前我校15个本科专业与100余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有京东商城 、天远汽车销售、天远汽车维修中心,学校自建有川工大修厂、川工汽车检测有限公司等校内企业,丰富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校外有创源国际、成都一汽物流、长安汽车、力帆汽车、吉利汽车、北汽银翔、京东商城、四川野马汽车、达内科技、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望江宾馆等百余家企业建有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需求。

4、重视学生社会实践

在人才培养中,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2个学分的要求把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开展的有社会调查、“精准扶贫”下乡、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思想政治实践课实践活动。

5、学生社团建设情况

专业学术类

文化艺术类

体育健身类

志愿服务类

合计

社团个数

6

19

11

1

37

所占比例(%

16%

51%

30%

3%

——

会员人数

275

848

542

78

1743

大学生传媒风采社或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社团影响力”国家级“最具影响力社团”,另有5个社团获省级社团奖、1个社团获市级社团奖。

(六)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

学校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聘请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为高级发展战略顾问。

契合“一带一路”战略,免费培养老挝留学生。现有老挝、泰国留学生45人。

多元化国际合作项目,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693日,与德国CDBB职业与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就中德智能制造德阳跨企业培训教育中心项目建设进行交流。截至目前,学校先后派出两批教师赴德,就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及教学法,汽车机电技术等内容进行培训学习,获得《汽车机电技术培训》、《西门子机电一体化培训》合格证书。

20174月,学校与加拿大航空学院(原哥伦比亚太平洋航空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无人机、航空机械维修、空中乘务等领域开展培训、教育、科研合作,并筹建中加航空学院,将在无人机、航空机械维修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为德阳、四川低空领域市场发展新的突破

20175月,在德阳市人民政府的推动下,学校与博导国际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举办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博导国际学院,共同设立国际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地方发展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双方在学生留学、互派师生、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推动学校向国际一流的应用型高校发展

我校留学生参加汉语桥·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比赛获佳绩20176月至7月,我校留学生代表队获中央电视台邀请首次参加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系列比赛,与复旦大学等36支团队共同角逐团体赛桂冠。此外,在本次大会我的中国情缘短文征集活动中,我校两名留学生波瑟.勒尼莎和滇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五名。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制度层面明确“学校党政一把手、教学副校长、二级学院院长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为教学的责任人,形成了“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的育人工作机制,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经费优先投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全员关注教学的机制和氛围,形成了通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的工作格局。制定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关于教师参加竞赛和教学建设的奖励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奖励办法》、《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科研成果认定及奖励办法》等制度,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教学工作情况

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教学工作,认真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行了每位校领导联系12个二级学院制度,出台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一系列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实行领导、专家、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校级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领导均参加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坚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岗位的基本要求,坚持新上课程教师必须试讲通过才能上岗,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锻炼,支持参加国内外进修交流和学术会议等,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学校出台了《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规定(试行)》等相关文件,促进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升,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学校实施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校级(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职责突出目标管理、重在决策监督。院级(院长—分管副院长—教学办)职责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到二级学院。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条件和制度为保障,建立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系统、教学督导系统、教学检查评价系统,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全面参与的“一个中心、两项保证、三大系统、四方参与”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系统。

3、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确保教学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从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和教学大纲制(修)订指导、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教研教改、新专业申报、课程建设,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事故认定、违纪学生处理、优秀教师评选、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各种教学竞赛、优质课程评选,再到学期教学检查、教学实习检查、教学基地检查、试卷评估分析、教材选用、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教学工作环节中,坚持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保障制度,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各部门和教辅单位坚持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中心,自觉服务本科教学工作,使本科教学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四)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运行机制 

修订和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的制度新建立各类教学管理制度46个、职业技能鉴定制度17个、科研管理制度15个。 

2.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

一是通过教务处组织人员通过综合、系统的教学检查、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试卷评估等系列质量监控活动,直接获取教学质量信息。二是通过教学督导听课、评课活动,获取课堂教学信息。三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信息员反馈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和教学各主要环节的教学质量状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持续改进。

3.建立优秀教师库机制,激励教师重视课堂教学 

为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建立了优秀教师库,在评职、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并予以奖励,促使教师主动投入教学、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已有近100人进入优秀教师人才库。

4.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狠抓教风考风建设,继续学业预警机制

坚持《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不变,不折不扣地按照《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学事故或教学过失认定与处理办法(修订)》等文件精神,在学期初对教师课程教案、课堂教案的检查,在期初、期中、期末对教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检查对教师教学起到监督作用,使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风更加好转。

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管理细则》、《考场规则》、《试卷阅卷规范》、《试卷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的要求,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对考试过程中学生违纪和教师监考失职行为进行处理,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促进考风和学风建设。

坚持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对学生达到《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之学业预警线的学生执行学习过程阶段性监管和预警,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建立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及时传达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和会议精神,研究、通报教学过程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工作。

(五)教学基本状态

本学年度教学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1.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本学年组织全校学生网上评教2次,参评课程为全部本科上课课程;参评学生为全部本科学生。受评教师优秀占96%,良占3.9%,中及以下占0.1%。教学检查中查处一级教学事故3起,全部进行整改。

2.教学督导与教学质量审核。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日常及专项听课、评课以本科为主,其中被评为“优”的占的比例5%;“良”占85%;“中”占10 %;没有“不合格”情况。

3.学生信息员和教学督导组收集的教学情况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满意度总体为优良级,并提出了诸多中肯意见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把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学校2016年被授予“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先进高校”;20172月,四川省人社厅、财政厅、教育厅、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授予学校为“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德阳市政府授予我校“德阳市大学生科技创新众创空间”; 2017年,四川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学校“四川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4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4学分的创新实践项目,2106年,我校43个学生创业团队90%的创业项目构思起源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

2、鼓励教师创办微型企业、组建科研团队、建立创新工作室,带动学生共同设计开发新产品和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7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3人,创新创业兼职导师31人,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创创新创业工作室30多个。

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投资搭建面积达1万平米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街”、“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工科创客咖啡沙龙”项目,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平台。2016年,成功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8个,同时被授为德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

4、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创业大赛。我校学生创业团队在全国首届“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优异,“创客咖啡沙龙”项目荣获四川赛区银奖、“7MM手绘”和“大巴山特色”项目荣获四川赛区铜奖。2014级物流管理本科杨飞虎及其创新团队参加“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零点创科团队”项目荣获四川TechCrunch2016大赛二等奖。2017年,蜂云谷杯第三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 男女共享卫生间项目获得铜奖。德阳市举办的技能德阳博览会,我校大学生展示创新项目花式调酒、3D打印、智能机器人、无线电检测设备”等,在30个参赛单位和111个参赛项目中备受关注。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62017学年度,分两次组织全校学生通过网络评教,对担任本科教学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该学年度上期评价情况是:评价的课程为本科开课课程,评价最高分为94.2分,最低分为81.47分,平均分为91.92分。优秀的课程占受评课程总门次的85%;基本合格的课程占比例为0。学年度下期课堂教学网络评教,评价的课程为本科开课课程,最高分为94.2分,最低分为70.30分,平均分为79.62分。优秀课程占受评课程总门次的82.12%;基本合格的占总门次的0.1%

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学生学习过程效果好。

(二)大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学生体质测试情况统计表

全校学生统计

应测人数

实测人数

达标率(%

优良率(%

男生

8150

7829

84.9

7.2

女生

4942

4841

85.9

10.4

合计

13092

12670

85.5

8.4

本科学生统计

应测人数

实测人数

达标率(%

优良率(%

男生

1958

1952

88.6

6.6

女生

1430

1427

89.3

11.8

合计

3388

3379

88.9

8.8

学生体质达到标准要求。

(三)学生学科竞赛、教学技能大赛获奖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奖项有: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市级3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级2个,省级一等奖4个,省级二等奖7个,省级三等奖17个,市级一等奖5个,市级二等奖4个,市级三等奖8个。

六、特色发展

(一)加强国防教育,彰显立德树人特色

1、加强国防教育宣传,营造国防教育浓郁氛围

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五个结合”,即把国防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同服务社会相结合,国防教育同征兵工作相结合,国防教育同校园文化相结合,做到国防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提高。

2、抓好课堂教学,坚守国防教育主阵地

上好《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国防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 “军民融合”内容,使学生充分学习国防知识,利用专业知识投身国防事业。

3、坚持创新,国防教育出特色

20171月,我校与清华大学等32所本科高校共同荣获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成为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高校。626-27日,全国首届本科院校国防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军区单位以及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30所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负责人、专家,开展“新时期我国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综合育人定位”研讨活动。

4、学校还活跃着一支“银杉特训队”

他们与教官对一起每天出操、训练、执勤、站岗和校园巡逻,武术、散打、拳击训练从不间断,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传出一种强劲的校园正能量。

5、军事竞赛获奖情况

2016年全国高校军事课教学展示——“无线电测向”竞赛中,学校派出的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优秀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

(二)产教融合,校企签约培养未来之星后备人才

秉承“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的理念,为更好的为社会输送更多理实结合的专业人才,物理管理专业与京东商城、北领物流、顺丰速递等企业,搭建学生实践学习平台,为学生的成才成功提供更好的机会。2014级物流本科的田博文等15名同学,被京东商城签约为“客服之星”,作为京东商城重点后备人才培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的积极性。

(三)以赛促学,学做“工匠”人

酒店管理专业,积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使大赛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显著效果,学生就有学做“工匠”人,毕业就成为行业大师的理想。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参加的第九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角逐来自全国256所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学校的789名选手,用超凡的技艺演绎出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参加了四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取得了鸡尾酒调制项目一等奖、中餐摆台项目二等奖、西餐摆台项目二等奖、中式铺床项目三等奖。在第四届“雅正杯”导游技能大赛,有3名获一等奖、“最具人气导游”奖,被组委会誉为“工匠”风范。

七、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加强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层次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有1门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但在教育部组织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我校的建设速度比较慢,建设层次不高,仅在校级的层面上有7门,没有省级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层次建设。

一是课程建设负责人培养和提升,由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技术、建设内容、开放效果要求比较高,我们的课程建设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学习,以提升课程建设能力。主要措施是安排教师到其他大学学习,邀请课程建设专家到校开设培训讲座和自我学习来提高建设水平。二是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鼓励课程教学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学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教师建设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得以利用,教师有收获感,促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程和规模,从而提高建设层次。三是认定教师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并给予知识产权的认定和奖励,激发教师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

“双师型”教师建设方面,目前从数量上和教师个人实践能力上都不够。过去的几年里,学校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自愿申请和安排去企业实践锻炼,有50多教师人挂职培训,取得一定效果。为了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20161229 日,学校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的通知精神,出台了《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规定(试行),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践期间、毕业班上完课没有安排课的教师由学校安排和教师自己申请到企业挂职工作,强化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行业技能,力争第一个轮回(5年)得到企业挂职培养的教师达80%,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来校指导教师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数量上和实践能力上有较大增长,从而打造出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加强创新成果转化

随着《一种公路限高装置》获得专利授权,我校创新发明专利授权达33项。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创新发明专利知识讲座和学生专利申请材料撰写培训班,师生取得了多项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但在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技术开发上还不强,还是弱项,只有8项专利进行了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一是培养和引进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强的人才,建立并带领研发团队人员,在研究和转化上增强力量。二是加强专业建设,挖掘学科优势,促进专业在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三是与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共建、合作共同转化科研成果、共同开发技术产品,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和壮大创新研发机构和团体,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四是加大投入科研经费,使研发有资金保障。